黑龙江6+1投注 www.m26p0.cn 无论培训为中国营销人的提升做出了多大的贡献,但是培训与企业能力的提升不直接相关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事实上,对中国的企业来说,培训成了一个做了今天后悔,不做明天更后悔,抱不得也丢不得的烫手山芋:明明知道不做培训员工的素质提升无望,但是由于不得法所做的培训除了浪费时间和费用之外,却得不到可以感知的提升——无论是人员方面的或者业绩方面的。
中国式培训因“供应商”的不同,分为五个“类型”:
1.以知名学者为代表所体现的“理论型”。耐人寻味的是绝大多数这类学者并非单纯地去提供培训,而是提供咨询,培训只是他们招徕生意的手段或者帮助实施咨询方案的工具。这类学者并没有下力气研发出他们本来能够研发出系统的当然也是中国企业急需的中国式培训体系。
2.以具有跨国公司工作背景为代表的“专业型”。这个团体对中国企业的进步也是功劳至大,影响至深。但是由于他们与跨国公司渐行渐远并且没有根据中国企业的具体特点和日益变化的需求去完善、丰富自己的“产品”,目前也是已经捉襟见肘,风光不在。
3.以善于学习和总结,并且在某一行业、某一领域形成影响的高级管理人员为代表的“实战型”。中国企业发展本身的不同步和区域间的不均衡,为这部分的人施展才华创造了巨大的空间,他们的确为中国企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影子在各行各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中随处可见??上У氖腔肪潮淞怂侵械男矶嗳巳疵挥心芄辉倭⒊蓖?。
4.以研究、消化或者引进国外培训课程为代表的“职业型”。上述三种类型基本上是横跨咨询、培训两者之间,并且是以咨询为主,这个类型才是中国培训市场的主角。实事求是地说,尽管出了许多的“名角”,但是这个团队从来就没有真正成为培训市场的主流,他们反倒是培训市场的拾遗补阙者。这也是中国培训市场长期徘徊不前的主要原因。
5.以大学培训机构为代表的“经院型”。这个类型是大起大落。它们曾经门庭若市,目前基本是门庭冷落,除了部分名?;鼓芄焕糜跋煳衷诵型?,大部分的院校已经退出了竞争。尽管它们也想“更接近现实”,并通过去借助“实战型”的力量充实自己,但是因为没有形成有机的结合,成效并不大。
那么,中国式培训的出路何在呢?
我们认为从组织形式上应表现为学者和实战派的融合;从产品上应体现出完整性、连续性和针对性;从方式上应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融为一体;最重要的是,从作用上看,必须是“能够解决问题”的培训。
首先,从组织形式上来说,上述五种类型都难以为继,互有短长。只有融合起来才能真正建立研发的能力,否则,都会因为自身的缺陷逐步丧失生存的能力。在整合中,高?;蛘哐д咭蛩亟浅晒Φ墓丶?,因为只有它们或者他们才具有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能力。
其次,从产品上来说,完整性的含义是能覆盖企业营销的方方面面;连续性的含义是能为企业提供持续的服务,而不是局限于短训;针对性的含义是能极大限度地贴近企业需要和问题。这三个方面是目前的培训产品都不具备的。
再次,从方式上来说,不能再继续独立于企业经营和管理之外,而是要与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成为企业经营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后,必须将“咨询因素”导入培训,使培训能够解决问题,从作用上说,通过培训解决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这就是中国的现实:咨询机构有其专业性,但自身的运作并不专业;培训机构也有其专业性,但它们往往会忽视自己比服务对象面临着更大的进步压力。二者在研究能力上和创新能力上存在的天生缺陷,决定了它们的存在只是阶段性的。
我们需要去改变这种现实,否则,顾客会很生气,后果会很严重。